语文教学应当注重朗读训练
兴隆中心学校 李彦兰
【摘要】 朗读作为阅读方式之一,是指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即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出声的口头语言。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发展语言 培养审美情趣 发展思维 朗读指导 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朗读作为阅读方式之一,是指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即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出声的口头语言。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下面就朗读的作用,朗读的指导谈一些看法。 一、朗读有助于学生汲取、丰富知识,关键是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 人的思维要靠语言,朗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指导朗读任何一篇文章都是给学生的智慧仓库增添一笔财富。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大有好处。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鸟的天堂》一课,有关大榕树的描写: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描写中“堆”字体现了树叶多而密;“颤动”指在微风吹动下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绿的发亮,绿的耀眼,充满生命的活力,赞美了榕树茂盛富有生机,最后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结合实际,突出重点词句,在读中表达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受,与作者,与文本产生共鸣。直至最后熟读成诵。 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不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草原》“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通过朗读,学生的脑海中出现辽阔的草原的景象。湛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地……一切都是那么美妙,那么可爱。“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通过朗读,感受粗犷爽朗的草原人民的热情,诱发学生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人民,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如在朗读《泊船瓜洲》中的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时,让学生反复吟诵,体会绿“绿”字的妙处,同时引导学生试着揣摩,换词,进一步体会春天到来的动感和艳丽的色彩感。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叶圣陶先生也说:“阅读自有它的目的,主要在真正理解所读的东西,从而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从而提高觉悟,丰富见识。”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灯光》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郝副营长看到小男孩在灯光下看书的情景后,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而同时郝副营长为了给后续部队指明前进的方向,毅然决然地点燃了手中的书,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革命先辈的献身精神,让人钦佩,体会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深深的怀念之情。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郝副营长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那么,怎样加强朗读训练呢? 1、组织学生认真听朗读。学生听朗读包括教师的范读、放录音带、组织学生认真听读,要有明确的要求,重点听什么,听正音,还是课文大概内容,还是欣赏,还是学习表情……教师要告诉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读的效率。 2、重视朗读指导。教师可以从吐字发音、理解内容和技巧等方面给予指导。朗读时吐字发音,要尽量做到正确、清楚、规范。理解内容的指导,教师首先要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意图、地理环境等,如《开国大典》、《桂林山水》等课文,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也很重要,主要是对声音、停顿、快慢、语气、语调等的指导。 3、读背互相结合。学生对课文能做到熟读或背诵,将有助于朗读能力的提高。同时读是写作的基础,朗读、背诵的文章多了,阅读能力、写作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在教学中,虽然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