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成果展示 >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及策略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及策略

2010年03月29日 15:15:05 来源:同心县兴隆中心学校 访问量:159

何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内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问题意识不但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在创新教育与课程改革的这一背景下,培养并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应该是哪些呢?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问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和教学观,为学生大胆提问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问。因为良好课堂环境氛围的创建,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焦虑情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水平,释放潜能。首先,教师在人格上要尊重学生。课堂上师生之间不存在关系上的尊与卑、主与次,每一个学生与教师、同学或其他任何人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加强师生交往,密切师生关系,使学生觉得教师和蔼可亲,容易接近,成为平等的教学主体。其次,教学民主。学生问题意识能否得以张扬,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教师要尽可能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设置和谐、自由的提问环境。课堂上要淡化教师的权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彻底摈弃那种在课堂上一切以教师为中心的“老师问,学生答”或教师“大包干”、“一言堂”的传统教学观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不囿于现存的“框架”,不拘泥于“标准答案”,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案例一:我乡李堡小学王学琴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出示课题之后,引导学生质疑:同学们,当你读了课文题目之后,你会想什么?

生:我想知道中的《再见了,亲人》是谁与谁再见?

生:我想知道文中的亲人指的是谁?

生:我想知道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

生:我想知道再见的情景是什么样的?

生:我想知道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情景的?

师:好!同学们想知道那么多的问题,说明大家很会动脑想问题,那么大家就带着这些问题去认真读课文,你一定能解决自己想明白的问题的。

自由读课文后交流:

生:老师,我经过自读课文,知道了课文是写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说再见,课题中的亲人指的是朝鲜人民。

生:我知道课文描写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要离开朝鲜了,朝鲜人民在依依不舍送别。

二、优化课堂结构,让学生勤于问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发现新问题为起点,到解决新问题为终点的过程。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不仅要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且还要看学生发现了多少问题;不仅要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要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不仅要看学生提问的正确

性和逻辑性,而且还要看学生发问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问题是智慧的窗口,问题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可怕的是“没有问题”。在这里,首先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果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谈不上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确立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观,优化课堂结构。要根据课堂容量的大小、内容的难易、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学科的性质和类型等,尽可能地做到少讲、精讲,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使之勤思考、勤讨论、勤质疑,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探究。一言以蔽之,让学生勤于问。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课堂教学中应做到“留有余地”,给学生留些“空白”,多给学生一点“悟”的时间,允许他们有不同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允许他们有某些“离题”甚至是“错误”的质疑行为。教材及教师所提供的答案永远都不是惟一的,教师更不要告诉学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要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形成质疑的良好习惯。

案例二我校李彦兰老师在教学《可爱的娃娃》多次自读课文后,学生对课文已经熟悉了,老师开始组织读书讨论交流,读懂课文。她让大家都想一想:“想一想,你对课文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可真精彩:

 ——珍妮为什么拿娃娃?(已经有学生抢着说了:“娃娃太美了!”)

 ——珍妮拿到了娃娃没有?

——为什么珍妮拿了娃娃,反而不快乐了?(师:“这个问题有价值,奖你一朵红花。”)

——什么是“心惊肉跳”?(师:“好!”)

——珍妮为什么不敢回家?(师:“你真棒!”并板书“心惊肉跳”“不敢回家”,奖给小红星。这时,有同学说:“她怕妈妈骂她。”)

——为什么说她是个活泼快乐的小姑娘?(有学生说:“她漂亮。”另一个学生说:“课文开始就说了。”)

——为什么她还背着书包去工艺馆?(有学生说:“她放学了。”)

——为什么珍妮觉得人们都在盯着她?(师:“真棒!”板书“人们盯着”)

   三、教给学生问的方法,让学生善于问

   是否善于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检验一个人是否

具有问题意识的重要尺度。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将学习方法的形成与优化当做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因为方法是学习能力的一个基本要素。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法和学法的不当也是造成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最容易导致学生消极被动地学习,淡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因此,要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就必须加强质疑问难的方法的讲授和指导,培养学生提问的技巧。以语文教学为例,如在课前(预习阶段)和课堂学习中,引导学生学会从课文的内容方面“提问题”。可从文题、课后思考题上质疑;周文花老师在教学《可爱的娃娃》一课,板书课题后,老师就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可爱的娃娃干什么?是什么样儿的?“可爱的娃娃”是什么意思?可爱的娃娃在哪儿?可爱的娃娃有多么可爱?谁是可爱的娃娃等问题。可从文章的重点词句质疑;可从内容矛盾处质疑;可从课文前后联系点质疑等。如田红梅老师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中说:“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句中老奶奶为什么焦急?为什么又能耐心地等待?我启发学生很好地动一番脑筋来解决这个矛盾。学生的思考从谬误一步步走向正确,从浅薄一步步走向深刻。可见,对矛盾处进行质疑是解决问题的不竭动力。引导学生学会从课文的表达技巧方面“提问题”。可从标点符号处质疑,可从文章的细节描写处质疑,可从人物、景物描写处质疑,可从文章的过渡句(段)处质疑,可从文章内容顺序(文章思路)处质疑,可从语言表达处质疑等。如《荷花》一课有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学生问:“为什么不用‘长’而用‘冒’”?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加强教学与社会的联系,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陶行知先生早年倡导的“生活即教育”,就是强调以社会为课堂、以万物为导师,即主张学生走出课堂,向社会学习,向大自然学习。实践活动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知识的获取,技能的培养,素质的提高,无一不是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习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的有机整体。只有在多姿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发掘学习资源,学习才是生动的、鲜活的、真实的;只有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展开学习过程,学习才是完整的、详尽的、美妙的;只有在绚丽多姿的社会实践中体验学习感受,学习才是亲近的、深刻的、诗意的。事实上,枯燥单一的课堂讲授不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引发学生的思索。学生乐于从事动手操作之类的活动,他们不仅对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感兴趣,而且在活动过程中容易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需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其在玩耍、做事之中学习和发现问题。实践证明,自古及今,许多人文及自然科学方面的创新与创造之举,都不是在课堂上学来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做出来的。

案例三我乡李堡小学马成梅在教学《画杨桃》时,在教室摆设了一大杨桃,他先出示学习要求,让学生选择其中一项:用你的学习方法读课文,了解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中你知道什么?读课文,与同学讨论一下,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杨桃,对照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然后说说你的想法。接着是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学习。学生自由学习结束后,教师说:“通过刚才学习,现在你有什么话要说吗?”有的学生说:“我从不同的角度看这杨桃,看到是怎样就怎样画,与文中的小作者一样,都要实事求是地依据自己的观察而画。我想以后做事情也一样,都要实事求是。”有的学生说:“刚才我先读课文,对于小作者看到杨桃像五角星是有点怀疑的,但后来通过观察,发觉真的是那样,所以往后做事情,我都要亲自看一看,了解情况。这件事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这环节的教学中,把读课文、认识事物、明白道理与思维训练、感情共鸣整合在一起了,也在综合读、议、讲等语言文字训练的实践活动中,揭示课文中的道理,延伸课外,每个学生都能在实践中使实践品质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高。

   四、激发学生问的兴趣,让学生乐于问

   首先,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设置问题情境。问题意识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激发和培养。依据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声、像,动画丰富、形象、生动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其可营造一种鲜活、逼真的情境,给学生以多种感官刺激,使之思维更加活跃,设疑提问的火花便可油然而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的特点,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并不断创设既贴近教学内容,又贴近学生生活的常见情境,激发其学习动机,诱发其提问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体能动性。

案例四我乡教师田红梅在教学《丰碑》一课时,利用电教媒体导入:一位身着单薄衣服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晶莹的冰雪已爬满了他的身躯;风雪呜咽,一支队伍静立跟前,久久地沉默……生动的画面迅速地占据学生的心灵。马教师及时而问,看到这场面,大家想说什么?一语拉开了话匣子,这位老战士是谁?为什么会得到全军的尊重?为什么会被冻死?…… 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成了积极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课文的难点、疑点也随之迎刃而解。

   其次,多给学生一些信任、鼓励和赞赏。课堂上学生有时所提的问题在教师看来是幼稚的,但这也许正是学生灵感的体现。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提问,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另辟蹊径,不墨守陈规。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推理、猜测,不惟书,不惟上,不盲从。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得正确与否、简单与否、问题质量高低与否,教师都应该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表扬,告诉他们能站起来提出问题就是好的开端,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学生怀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进行探究,并在思考中获得成功的愉悦感,有助于培养强化学生的求知欲望,能进一步驱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让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

案例五:我乡丁鸿雁老师在《草船借箭》一课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声情并茂地展示了《草船借箭》的起因及准备过程。画面刚刚结束,学生就议论纷纷。有的说,周瑜心胸狭窄;也有的说,周瑜为了吴国的利益才陷害诸葛亮的,可见周瑜也是有智有谋。有人说,鲁肃忠厚老实,也有学生说,鲁肃背叛了周瑜。这样的情景,充分表现了学生被激活的个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正是教师所期盼的。即使有误,也要在保护质疑的前提下,谆谆善诱。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是造就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知识经济和科技发展对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因而,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引导和培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是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敢于问;要优化课堂结构,让学生勤于问;要教给学生问的方法,让学生善于问;要激发学生问的兴趣,让学生乐于问。惟有如此,才能突破学生思维定势的局限,增强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编辑:罗进贵
上一篇:语文教学应当注重朗读训练
下一篇:没有了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同心县兴隆中心学校 特此声明。